您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学风建设信息 >> 阅读文章

“踏寻红色记忆,奋进党史征程”唐山分队小组总结

2022-08-25 16:26:39 来源: 浏览:579

河北外国语学院:“三下乡”实践队调研报告

——“踏寻红色记忆,奋进党史征程”唐山分队小组总结

一、调研目的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根据大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通知,河北外国语学院积极响应政策,号召河外学子组成“三下乡”实践队,积极贯彻“喜迎二十大 永远跟党走 奋进新征程”党史学习教育主题。

河北外国语学院:“踏寻红色记忆,奋进党史征程”实践队唐山分队应召而生,寻访唐山市红色基地,深入学习党史。

二、调研过程及内容

2.1前期准备

本着立足实际、就近就便、严格管理、确保安全的原则,河北外国语学院“踏寻红色记忆,奋进党史征程”实践队唐山分队成员全部为来自唐山市的河外学子。

杨淑君老师,作为河北外国语学院“三下乡”实践队唐山分队的主管老师,积极号召河外学子参加到“三下乡”暑期实践活动,任命来自德法语言学院20级法语本科二班的王亚楠为唐山实践分队小组长。来自唐山市的11名河外学子积极响应号召,迅速组成“踏寻红色记忆,奋进党史征程”唐山分队,准备开展寻访红色基地,深入学习党史的实践活动。

河北外国语学院:“踏寻红色记忆,奋进党史征程”实践队唐山分队11名成员分工协作,积极搜寻河北省唐山市红色基地相关信息,提前了解相关文化、学习相关知识,更加坚定了寻访红色基地的决心。从实际出发,受疫情影响等各种因素,最终确定所寻访红色基地为“唐山地震遗址纪念公园”和“冀东烈士陵园”。实践队成员在出发前做足了准备工作,提前打电话到相关场馆预定以及确定相关注意事项,并准备了河北外国语学院相关标志性条幅等,无一不体现了河外学子对“三下乡”暑期实践活动的大力支持,以及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热情。

2.2实践推进:

2..2.1寻访“唐山地震遗址纪念公园”:缅怀遇难同胞,体悟凤凰涅槃

在本次寻访调研中,实践队成员于“唐山地震遗址纪念公园”外集合,作为重点项目实施调研。

公园以机车车辆厂原有的铁轨为纵轴,以纪念大道为横轴,除保留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唐山大地震遗址——原唐山机车车辆厂铸钢车间之外,还建设了纪念墙、纪念林、纪念广场、纪念水池、主题雕塑和地震博物馆等一大批纪念教育设施。整个公园充分体现“敬畏自然、关爱生命、探索科学、追忆历史”的理念。纪念广场占地3万平方米,地面由黑白相间的大理石铺成,是公园内供人们纪念亲人、凭吊逝者的一个重要场所。广场正前方是纪念水池,广场左侧是地震纪念墙,由五组13面墙体组成,全长493米,每面墙高7.28米,代表7月28日,纪念墙距水面19.76米,代表1976年,预示着逝者与生者的时间和空间的距离,让人永远铭记1976年7月28日这个令唐山人悲恸的日子。纪念墙上刻有24万人的名字,这些人都是唐山大地震的遇难者,这不仅仅是名字,而是24万人的生命,这个场景带给实践队成员极大的震撼。纪念水池内建有纪念雕像,真诚生动地展示了了唐山人民地震时渴望救援、奋力自救的场面。实践队成员怀着敬畏之心于此合照,以纪念1976年那个遇难的唐山、那些罹难同胞。

紧邻纪念墙的西侧,是中国·唐山地震博物馆纪念总面积1万2千平方米,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地震主题展馆。走进纪念馆内部,实践队成员内心的那种悲痛与震撼之情无法言说。纪念馆内包括序厅和劫难篇、救灾篇、自强篇、振兴篇、发展篇共六个部分展示了震后唐山人民在党和国家的带领下,在全国同胞的支持下抗震救灾、震后重建的伟大壮举。在博物馆内,实践队成员身临其境,深刻感受到了震后的惨烈情景,以及抗震救灾、震后重建的伟大历程,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抗震精神在实践队成员心中烙下了深刻印记,同时也为唐山由毁灭到重生“凤凰涅槃”感到鼓舞!

2.2.2寻访“冀东烈士陵园”:弘扬英烈志,传承冀东魂

河北外国语学院:“踏寻红色记忆,奋进党史征程”实践队唐山分队将冀东烈士陵园作为寻访红色基地的第二站展开调研,意在追溯红色记忆体悟红色文化。

冀东烈士陵园占地面积7.5万平方米。这里安息着238位先烈不屈的忠魂:邓培、于方舟、江浩、洪麟阁、杨十三(杨裕民)、包森、节振国、周文斌……主体建筑有古典牌楼式大门、烈士纪念塔、烈士纪念馆和烈士墓区陵园最南端的大门是仿古牌楼式建筑,门的四柱用汉白玉砌成,牌楼正中墨色花岗岩匾额上镌刻着聂荣臻元帅题写的园名。还没有走进园内,实践队成员便被这高大而雄伟的大门深深吸引。进入园内,沿主甬路往北,烈士纪念塔。纪念塔高耸入云,汉白玉塔身顶部3重飞檐,飞檐上端是一颗硕大的钢化玻璃红星,它象征着烈士们崇高的献身精神。塔身四面镌刻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朱德、林伯渠、彭德怀、萧克的题词。知名烈士铜像矗立在纪念塔至纪念馆小广场两侧实践队成员对先烈们的英勇事迹表达了深深的尊重与敬佩。冀东烈士纪念馆馆藏文物包括司令员望远镜、周恩来日本合影节振国夺获的日军战刀冀东抗日联军红蓝袖标等,以物传情,通过这些红色文物,河外“踏寻红色记忆,奋进党史征程”唐山分队全体成员体会到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中国革命的艰辛,励志必将冀东先烈的感人事迹以及他们超越时空的不朽精神传承下去。

2.2.3寻访红色人物

实践队成员代表王亚楠寻访老党员,听老党员讲述红色事迹,感悟革命情怀。所寻访人物名叫张梦川,是一名老党员。他1934年出生,195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4-1986年任村党支部书记。任职期间,曾带领村民进行唐山大地震震后重建、修建村庄水利、进行农田建设等,服务全体村民。卸任村委书记后至今,仍负责全村后勤保障工作,将“螺丝钉”精神发挥到极致。实践队成员王亚楠在与老党员交谈的过程中,被老党员讲述的每一件为公为民的“小事”深深吸引,深刻体会了中国共产党人爱党爱国,为民服务的无私奉献精神。

2.3创新载体

河北外国语学院:“踏寻红色记忆,奋进党史征程”实践队唐山分队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积极推进寻访红色基地、访谈红色人物。

出于就近就便安排、确保团队安全以及为受访者考虑原则在访谈红色人物时,实践队其他成员不便到场。为此,在和团队主管老师杨淑君老师以及受访人张梦川老先生商议后,小组长王亚楠向其他团队成员开启“云访谈直播”,通过网络向实践队成员征集采访问题,并将采访情况实时展示告知给其他成员。

唐山实践队成员还借助网络,将寻访红色基地所学的红色文化积极向自己其他省市的同学宣传,并与其他调研小组线上交流,积极推动党史学习。

三、调研成效与感悟

3.1取得成效

3.1.1提升学校知名度,为学校服务社会架起了沟通的桥梁

“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使生活在象牙塔里的青年大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对大学生了解地方文化起到了许多积极作用。“踏寻红色记忆,奋进党史征程”社会实践队唐山分队在了解红色文化的同时还不忘向当民众解读国家政策宣传党的精神然后结合对当地部分村民的采访把了解到的实际情况与内心感悟通过“三下乡活动官方网站进行报道这对于扩大学校的影响起到了一定的进作用。

3.1.2学生综合素质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三下乡”社会实践是对青年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磨练。在实践活动开展中实践队员们必须依靠自身的体能素质去克服种种因难大家在提高自身社会实践能力的同时还会学到许多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社会责任感也会得到增强。而对于身体上的劳累与精神上的疲倦,“踏寻红色记忆,奋进党史征程”实践队唐山分队的队员们总是一笑而过一直乐观的态度去积极面对调研工作过程中的苦与乐。

3.1.3掌握更多红色文化,成为红色精神的传承人

通过走访红色文化地区“踏寻红色记忆,奋进党史征程”实践队唐山分队掌握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第一永远铭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我们的国家做出的丰功伟绩,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和平与幸福生活。第二学习革命先辈敢于斗争、敢于吃苦的革命精神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不畏浪礁,勇于创新,为祖国的美好未来出自己的贡献。第三学习革命先辈“勤俭节约、艰若奋斗的革命精神,在日常生活中弘扬艰苦朴素的作风,坚决反对铺张浪费要做一名堂堂正正、清清白白、公正廉洁的青年大学生。这些感悟是队员们的一次最好的精神洗礼为他们成为红色精神的传承者进一步奠定了基础。

3.2心得感悟

河北外国语学院“踏寻红色记忆,奋进党史征程”实践队唐山分队的全体成员通过本次调研深刻学习了党史,拓展了自己的知识面与实践能力,深化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化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学习宣传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坚定了爱党爱国爱社会的理想信念,励志将党史学习和党的精神传承下去。

通过本次的实践活动,我们以专业技能为依托,积极宣传弘扬红色精神,将实践所得的情况以文字、照片、视频的形式进行传播,让更多人关注红色文化。令当代青年肩负起国家民族的发展重任,更加坚定了宣传弘扬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决心,以及不断朝着中国共产党靠拢的坚定信念。

四、结语

“三下乡”社会实践是引领青年大学生坚定信念跟党走、全面提升青年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工作载体。

青春由磨砺而出彩,人生因奋斗而升华。河北外国语学院“踏寻红色记忆,奋进党史征程”实践队唐山分队的全体成员在实践中体会了不畏艰险、冲锋在前、真情奉献的奋斗精神,不仅培养了自身的团队协作能力,充分发挥各专业特色,坚定理想信念、练就过硬本领、投身强国伟业,还凝聚了更高的责任感和集体感,学习课本以外的知识,获得更多磨炼和实践的经验。

文章评论

现在有0人对本文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关于外语学院| 学院路线图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设为首页| 快速搜索 | 加入收藏

河北外国语学院校务公开网 网站版权所有Copyright©2012hbwy.com.cn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技术支持:网络传媒教育中心   冀ICP备13009135号
学院地址:石家庄市元氏县红旗北大街1218号   邮编:050091 电话:0311-85237008